陈嘉庚先生的爱国兴学义举是广大海外侨胞助力祖(籍)国和侨居国教育事业的一面旗帜。他的海内外办学历程,同时起步、同频共振、同向同行。陈嘉庚在海外华文教育上的卓越建树,对中国发展、东南亚乃至人类的进步事业都做出了杰出贡献,至今影响深远。回顾嘉庚海外华文教育百年历史,可以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弘扬嘉庚精神、坚守办学初心、办好华文教育。
新马华文教育最早可追溯至18世纪80年代,那时中国流行的是“私塾”教育,帮办“私垫”是新马华文教育萌芽阶段的重要特征。星洲福建帮首领、华文教育先驱、泉州永春人陈金声于1849年在新加坡创建崇文阁学堂,1854年又与陈振生、杨佛生等闽籍富商合捐创办了萃英书院,附设于福建帮的活动中心天福宫内。萃英书院碑文言道:“我闽省之人,生于斯聚于斯,亦实繁有徒矣,苟不教之以学,则圣域贤关之正途,何由知所向往乎?”书院成立后,一直获得闽籍华侨的支持。书院不收学杂费,凡闽籍华人子弟不论贫富均可入学,为义学性质。陈金声等乡贤热心公益、乐善好施的义举,对后来包括陈嘉庚在内的东南亚华侨兴办华文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20世纪初,受中国国内教育制度改革的推动,新马华侨社区现代华文学校出现。1904年第一间现代华文学校——中华学堂创办,标志着现代华文学校在马来亚华侨社区的正式诞生,对新马地区华侨地缘会馆创办现代华文学校产生极大的影响。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南洋进行革命活动时号召在华社设立现代华校,组织阅书报社,开发民智,培养人才。新马地区华侨各界人士及地缘会馆纷纷响应。一时间兴学育才蔚然成风。一批由会馆创办的现代华文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1890年,16岁的陈嘉庚“下南洋”,开启了经商和创业历程。1894年,陈嘉庚即出资2000大洋在家乡集美创办惕斋学塾,让失学的侨乡儿童可以读书明理、识文断字,这是其日后成为海外华侨个人办教育翘楚的开篇。
20世纪初的华侨社会依然以家乡籍贯和方言群分为“帮”,各帮自办小学,用方言教学,尚无华文中学。英殖民政府也漠视华文教育。华侨子女小学毕业后无法在当地继续接受华文教育,而一般家庭又缺乏经济能力供子女回国升学。1910年,陈嘉庚被选为道南学堂第三届总理,他率先认捐2000元,向闽侨募款四五万元,建起一栋三层楼的校舍,并从国内聘请校长、教员。1912年新校舍落成,道南学堂改称道南学校,为福建会馆属下第一所新式学校。1917年,陈嘉庚任道南学校第六届董事长。
陈嘉庚海内外办学的理念有所不同。他眼见当时华侨社会中的一些富豪子女受英文教育,对于祖(籍)国感情淡薄, 甚至不认同中国,“痛感南洋侨生之缺乏教育,数典忘祖,辗转而沦为土人,教育上之需要更迫切于祖国也。”他强调:“世界任其如何变动,我国固有文化精神,万不能残缺。”“祖国当局,无论走哪条路,亦须保留我国文化,乃能维持民族精神。”因此他在当地极力倡导华文教育。1918年,有教会人士向陈嘉庚募款拟创办星洲大学,陈嘉庚即以“该大学须兼教中文科”为捐款10万元的条件。
从南洋华侨中学的创办,也可以看出陈嘉庚推动南洋华文教育的决心。1913年,陈嘉庚即函请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建议筹办一所华文中学解决华侨子女小学毕业后的继续深造需求,陆续得到很多社团的响应和支持。1915年陈嘉庚在新加坡捐资创办崇福女校。1918年6月15日陈嘉庚联络养正学校等新加坡、马六甲16所华文小学的总理,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召集特别大会,正式倡议创办华文中学。与会者遂商议发起筹办“南洋华侨中学”,并公举陈嘉庚为总理。对于南洋华侨中学的创办,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民国光复前满清学制变动后,南洋华侨学校寥寥无几。光复后略有进展,概属小学校,马来亚未有正式中学,民国七年余乃招多位侨领,在新加坡倡办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募款五六十万元。从上海聘请校长教师,越年开幕。自是之后,南洋各处不但中等学校继起设立,小学亦更形发展。”1919年3月21日,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正式开学,面向全南洋招生,首批78名学生入校就读。这是东南亚华侨第一所跨帮系的华文正规完全中学,当时被南洋华侨视为最高学府,是新马华校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新马华文教育成功地从初等教育跨入了中等教育的阶段。董事会由诸会馆名流组成,陈嘉庚先捐资3万元,后来又捐40多万元作为该校基金。陈嘉庚宣布本校不用方言教学,一律用国语授课。校长和教师也从上海聘请。陈嘉庚担任5届南洋华侨中学董事主席,任期累计达9年。从1934年起,华侨中学董事会推选陈嘉庚的女婿、著名实业家李光前为主席,任职达21年之久。华侨中学自开办以来便是传统南洋“华校”的典范之一。时至今日仍为新加坡最顶尖的5所中学之一,虽然主要教学语言已更改为英语,但依然保持了比较浓厚的华文背景。
当时新加坡华族会馆所办的华校虽多,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彼此之间,不相联络,泛散无统,缺乏统一领导和筹划”。陈嘉庚领导新加坡福建会馆坚守推广教育、保存与弘扬中华文化的宗旨。1929年,陈嘉庚改组福建会馆。会馆设教育科,取代道南、爱同、崇福三校的董事会,接办并补助新加坡闽侨所办的崇正、丹诏等八校。由会馆聘请一教育指导员,指导及联络各校,力图达到统筹统办,实现教育行政统一的目的,解决了上述华校的经费问题。会馆的教育事业,惠及的不仅仅是闽帮的后代,也包括其它帮派的后代。福建会馆还连续4年(1930年至1934年)主导实施新加坡华校会考,试图从统一考试入手,实现华侨教育的统一。会考的举办,直接推动了全马来亚华校会考的制度化。陈嘉庚这种跨帮派的远见,使得今天福建会馆的教育事业版图更为完善与成功。福建会馆目前管理6所属校,即道南学校、爱同学校、崇福学校、南侨中学和南侨小学以及光华学校,在籍学生1万多名。六校都坚守共同的校训“诚毅”,遵循五育并重教育理念,致力于保存和推广中华语言和华族文化。
对华侨社会起引导性影响和关键性作用的,是人们称之为华侨社会的“三宝”的华侨社团、华文教育和华文报刊。陈嘉庚主张:“华人要摆脱贫困与无知,关键是兴办现代教育。” 陈嘉庚也正是通过对华侨社会发生最直接和深刻影响的“精神支柱”——华文教育,促进了南洋华侨的民族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民族主义运动,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华文学校的迅速发展,很快便引起英殖民当局的戒心。在陈嘉庚讲求策略的领导下,华文学校在与英殖民当局的种种限制政策下得到发展。此外,陈嘉庚还推动新加坡英文教育发展。20世纪20年代,他捐款3万元作为英华学校理化基金,该校以他的名字命名一体育室。1929年他向莱佛士学院捐款1万元。
抗战中陈嘉庚坚持兴办华文教育。1939年春,在陈嘉庚的倡议下,新加坡福建会馆创办了水产航海学校,招收三个班学生共100多人,经费由福建会馆承担。1941年2月,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慰劳抗战军民归来后,福建会馆为了应对师资短缺的问题而筹建南洋华侨师范学校,新加坡华侨踊跃认捐。学校由陈嘉庚设立,校地与校舍由李光前捐献。南洋华侨师范学校于1941年6月开学。不久,新加坡失陷,水产航校和师范学校停办。
战后华文教育百废待兴。1945年底,陈嘉庚发表演说“鉴于英军接收后,华校复办者寥寥,众多儿童,失学流荡,民族文化前途可忧”,遂“倡议筹募教育经费,择地开创学校”。并于“12月15日晚召集福建会馆本届执监委员商讨办法”,多方筹集经费。陈嘉庚还倡议“设星州华侨教育会,总办全新加坡华侨教育,统筹全坡华侨教育经费……各帮所有校舍概归教育会管理 ”。但他的建议,在处于殖民当局统治的形势下,没有实现。陈嘉庚积极复办水产航海学校、华侨师范学校。经过多方努力筹措,陈嘉庚、李光前终于把南洋华侨师范学校复办为南侨女子中学,于1947年3月顺利开学。
陈嘉庚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华文教育,取得非凡的成就,影响极其深远:为祖(籍)国和侨居国、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对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增强了海外华族会馆、社团之间的团结;促进了海外华族民族意识的形成。
陈嘉庚海内外倾资办学的高尚精神在东南亚地区华人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其影响人数是难以胜数的。透过陈嘉庚兴办华文教育的艰辛历程,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海外赤子的爱国情怀,感受到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嘉庚百年华文教育伟业泽被后世,体现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内心深藏的最朴素的民族复兴情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交融发展的结晶,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廖永健,集美大学陈嘉庚研究院学者。图片来源:集美大学陈嘉庚研究数据库。本文写在集美大学海外教育学院20周年庆主题展览即将举办之际。)
链接:https://www.xepaper.com/fjqb/html/2022-09/30/content_8182_15349062.htm
地址:厦门集美学村(厦门市集美区银江路185号) 邮编:361021 闽 ICP 备09004614号 闽公网安备 35021102000019号